“东方踢踏舞”阿妹戚托:踏响山区群众美好生活节拍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3-03-31 20:40:43

新华社贵阳3月31日电(记者赵新兵、骆飞、崔晓强)热情的彝族敬酒歌、欢快的苗族芦笙舞……夜幕下的金门广场上灯火璀璨,一个个由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参与表演的民族歌舞精彩纷呈,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伴随着原生态伴唱、明快鼓点,身着盛装的十几位彝族姑娘们双脚有节奏地踩踏起来。只见她们整齐划一地摆动双手,并抬、踏双腿,其间还不停地变换队形。

与此同时,姑娘们脚上塑料底的绣花鞋与地面摩擦,发出与鼓点应和的踢、踏声。明快的节奏让观众也不由自主地想跟着摆手、踏脚,一起舞动。


【资料图】

3月29日,阿妹戚托小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金门广场表演民族歌舞。新华社记者 崔晓强 摄

这就是被称为“东方踢踏舞”的彝族原生态舞蹈,彝语音译叫“阿妹戚托”,“阿妹”指未出嫁的姑娘,“戚托”意为出嫁、婚礼。曾生活在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三宝彝族乡的彝族同胞,在姑娘出嫁时跳的这种舞,2014年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三宝彝族乡群众整乡易地扶贫搬迁进城,这项国家级“非遗”走出大山,如今已成为晴隆县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一张靓丽名片。

领舞的彝族妇女名叫文安梅,是晴隆县城郊三宝街道阿妹戚托小镇的一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2020年以前,晴隆县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全县共计5.7万余名生活在深石山区的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其中有2.9万余人像文安梅一样在晴隆县城安家。

3月29日,阿妹戚托小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和游客在金门广场围绕篝火跳舞。新华社记者崔晓强 摄

如今,这些搬迁进城的群众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新市民。为保障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晴隆县在三宝街道配套建设了教育园区、产业园区,老人、小孩就医就学有保障,不少搬迁群众无需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随着人的迁移,阿妹戚托所代表的彝族文化也在城里逐渐落地生根。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妹戚托舞蹈省级传承人,文安梅为此付出不少。

“阿妹戚托能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喜爱,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搬迁进城后,走上了更大的舞台。”文安梅高兴地说,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把彝族文化传承好,不仅能留住“乡愁”,还能丰富大家搬迁进城后的娱乐生活。

文安梅所住的阿妹戚托小镇,褐墙灰瓦、花窗雕栏,整体建筑风格、附属配套设施等都有机融入了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民族风情浓郁,是国家4A级景区。

2019年6月6日拍摄的贵州省晴隆县三宝街道阿妹戚托小镇新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在这里,跳阿妹戚托不仅是搬迁进城群众日常的文娱活动,也是景区吸引游客的特色节目。起初,文安梅等人只是把阿妹戚托当广场舞一样跳着玩,没想到吸引了不少小镇里的妇女、姑娘们跟着学,她也耐心地教大家。

随着学习跳阿妹戚托的人越来越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小镇搬迁群众成立了阿妹戚托艺术团,自幼擅长跳舞的文安梅担任团长。

文安梅说,团里有30多名舞蹈演员,几乎都来自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平时各自干各自的活,有演出时一起上台,每个月都有一定的收入。

逢年过节,小镇的金门广场上总有一群彝族同胞,围着篝火“踏地而舞、以足传情”,欢快的阿妹戚托舞点燃远道而来的游客们的热情。

事实上,阿妹戚托整个表演并不会过多炫技,更没有旋转、大跳等高难度动作,只要求舞者步调一致、换脚灵活、配合默契。

但在文安梅看来,这恰恰是阿妹戚托最难,也是最有价值的地方。“因为是群舞,要达到整齐划一,就需要跳舞者全身心投入,彼此之间心心相通。”

也许正是对舞蹈者动作一致性的严格要求,每当搬迁进城的彝族同胞跳起欢快的阿妹戚托,好似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将大家聚合起来,踏响向往美好生活的奋进节拍。

晴隆县三宝街道党工委书记彭小容说,2019年,三宝街道因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而诞生,如今是来自全县13个乡、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共同的家园。

“大家过去都生活在十里八乡,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存在差异,在融入城市新生活的过程中,需要拧成一股绳共同奋斗。”彭小容说,传承阿妹戚托不仅展示了特色民族文化,更表达了各民族同胞对今后美好生活的期许和信心。

关键词:

推荐内容

Copyright 2000-2021 by www.jiaoyu.news3.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邮箱 : 514 676 113@qq.com